岁末年初,又到了作总结的时候。恰逢去年有CPSE安博会行业大展,加之年底走访了不少同行,简单总结了一些感受跟大家分享。

安防+AI

去年的CPSE上,我们发现大家突然不再秀自己的AI技术能力,从之前的「全场AI」到现在「消失的AI」,AI不香了吗?并不是,而是
AI不再局限于视觉和数据的处理能力,AI已经渗透到方案和产品的细节之处(AI-ISP、AI-运维、AI-传输……
)。就如我之前说的,「安防+AI」技术布局的上半场已经结束,下半场大家开始比拼的是自己的落地能力。

大模型

自去年几家公司发布了安防行业的大模型产品以来,大模型似乎并没有我们预期的火热。大模型的本质是降低用户的边际成本,加速AI的规模化应用,让AI服务更多的场景。但大模型需要厂商投入较大的训练成本,需要用户理解并有合适的场景,且在正确、安全、可释、鲁棒等这些维度也存在挑战,所以前景虽好,困难也不少。不过
我依旧认为大模型的出现,会是驱动「安防+AI」二次变革的核心。

场景延伸

场景延伸有两个维度,一是使用场景的延伸:从城市、社区、校园、楼宇这些大场景,延伸到家庭、商超、办公这些小场景,无论大小,方案都在场景化;二是产品在场景中应用的延伸:举个例子,一台小小的家用摄像机,加上屏幕,又可以延伸出视频监控之外的交互方式应用(逗宠、视频通话)。
未来的安防任何产品都要考虑场景化。

ToC市场

2023年ToC类安防产品需求旺盛,尤以家用摇头机和4G无线球机为代表,ToB市场的内卷,ToC市场的机会是大家都看到的,
传统安防公司、互联网公司、IT公司都瞄准了这块蛋糕,品牌路线、生态路线、线上渠道、线下渠道,玩法迥异。
可以预见,不久的将来ToC类安防市场又将掀起波澜。

出海火热

通过走访,2023年海外业务占主导的公司业绩普遍要好一些,中国安防的技术能力全球领先,解决方案的竞争力更是首屈一指。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且日益内卷的背景下,很多厂商都把目光瞄向了海外。
海外市场一定值得关注,电商、渠道、项目、一带一路(跟着大基建合作),要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子。
另外有个数据值得关注,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安防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体。

国产化

安防是国产化替代走得比较快的行业,典型产品 IPC的两大核心器件Sensor和Soc已经实现国产化,2023年我们看到国产Sensor的市占率进一步增大,Soc在基本全国产化的基础上更加百花争鸣。
此外,AI、GPU、传输、存储等领域,我们也看到了全国产化的产品展出,国产化让中国安防不止在应用层遥遥领先,底层技术也在努力打造自主的IP。

安防渠道

渠道是中国安防行业高速发展贡献很大的一个群体,
安防渠道经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后,厂商和渠道商都在思考渠道重建的问题。
展会上很多厂商谈到渠道重建的问题,除了政策的支持,重点提到技术开放、数字化营销服务,做到「厂商一体化」,把渠道伙伴定义为服务商,因为渠道是离客户最近的群体,发挥渠道最强的优势,收集、理解、消化客户的需求,利用厂家产品、技术和服务的支持,实现需求,体现渠道的最大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