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制造的内在驱动力

每次时事热点的出现,都会成为媒体老师们的噩梦,写吧人家说你又要“水”了,不写吧领导又会觉得你缺乏捕捉新闻的嗅觉,但无论如何,作为行业的观察者,如实写出自身的所思所想,更像是一种自然反应。关于曹德旺这个点,无论怎么“蹭”似乎跟安防行业的关系并不大,但其引发的中国制造真没优势的观点,可以结合其当前智能安防发展趋势做一番探讨,这也与国家强调的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相吻合,本文将结合曹德旺事件、中国智能制造相关专家的言论,共同探讨下安防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
观点一:安防涨价潮是制造业优势渐失的缩影

从曹德旺事件背后,谈谈安防智能制造的未来

这是今日在安防知识网看到的一篇新闻稿,文中阐述了行业供应链涨价和缺货风暴来袭,各种应对这股涨价潮的办法balabala的言语,和各位能想到的一些,战略性节省成本,结构性涨价是唯一的办法,倒好像说了也是没说那样,因为只要大家保持着同样的动作举措,只会成为下一波洗牌的导火索而已。

在曹德旺事件中,玻璃大王发言,中国除劳动力外,多数生产要素都比美国贵。电价仅是中国的一半,天然气仅中国的五分之一,加上当地政府补贴,所以购买厂房基本没花钱。若把其他优惠条件都考虑在内,美国的总利润比中国“多百分之十几”。同时也有相关媒体在网络po出了中美相关的对比数据:土地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9倍、物流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2倍、银行借款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2.4倍、电力/天然气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2倍以上、蒸汽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1.1倍、配件成本——中国是美国的3.2倍、厂房建设成本——美国是中国的4倍……这些因素像一把把刺刀,刺在中国实业的心上,安防的涨价潮也仅仅是中国实业制造问题中的小小缩影,关靠涨价与节省成本,并不足以抵抗这个挑战。

笔者认为,一个国家赖以重任的制造业,如果缺乏红利便萎靡不振,那么在全球竞争中也是缺乏韧性及竞争力的。

观点二: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趋势

先看一组数据,中国制造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出口上,都已经占据世界的首位。但在这样的成绩背后,我们看到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瓶颈。

国家工信部规划司原副司长顾强认为,制造业已经进化到以服务为主导消费阶段,传统的产业占总体经济总量的80%-90%,新兴产业5%-10%,转型的动力主要集中在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“四新”上。

换一个对比也许更明显,如果把国内制造百强与美国百强相比的差别在于许多方面,如国际化水平(企业收入25%以上来自海外市场),服务型制造的差距(服务占销售的占比)等,更能看出中国制造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。全球500强企业卡特比勒,在2008年实现了服务业收入超过制造业收入,但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有有95%的收入来自于制造,服务的水平及在收入中的结构中的不足,正是催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内在动力。

顾强提出,在金融危机以来,我们迎接来新的工业革命,有人说是创客革命,有人说数字化革命,有人说制造业服务化革命,也有人说是国际化革命,现在将这四个元素结合一起,相信便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及方向。当前国内对于工业4.0的认识,总结起来是“三网”——互联网、物联网、服联网(服务联网)。一个实体的产品由三个网络构成,让它与世界联系在一起,核心在于智能化,目的在于渗透进人的生产以及生活中去。

再举一个例子,奔驰工厂负责人曾经说过,德国工厂内的车没有两辆是完全一样的,但在中国,为什么每辆车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呢?他解释,由于中国的供应商根据中国用户的需求定制的,而在国外,车辆都是个人通过4S店进行定制,所以每辆车都不一样。

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安防产业的产品同质化的严重性,行业缺乏柔性化的体系,便无法强调个性化。有些人也会说,缺乏个性化,利用价格也能实现中国产品称王称霸的局面。这样的观点放在今天恐怕说不过去了,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燚指出,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中国产品能实现赶超欧美的原因是——“国外的产品并不全是真正的好在某个地方,主要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产权,所以价格可以很昂贵,中国企业将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以后,价格便会下来,而且可以在中国市场击败他们。”价格永远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,通过技术获得自主 权才是,如果在智能制造中,中国制造丧失了优势,那么下一个奋斗几十年的轮回又要开始了。

相关文章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7-137-91963(蒋先生)

售后服务:0755-61500423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安防监控方案定制OEM开发

产品建议请联系我们>>

加微信

微信号:13713791963

2022042311330054

公众号

公众号:jimeizhihui

2022010515201772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